《说文解字》516课:“鞑靼”的“靼”字,你是不是也读错了呢?

《说文解字》516课:“鞑靼”的“靼”字,你是不是也读错了呢?

(鞑靼斯坦共和国的位置)

(3)皮绳。《六书故·动物二》:“靼,《说文》:‘柔革也。’韦绳因谓之靼。”我们知道:“韦”,就是皮绳。

此外,“靼”还通“怛”,惊吓。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乾部》:“靼,假借为怛。”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且彼有骇形而无损心,有旦宅而无情死。”陆德明释文:“李本作怛宅,云:惊惋之貌。崔本作靼宅。靼,怛也。”那些死去了的人惊扰了自身形骸却无损于他们的精神,犹如精神受到惊吓却并不是精神的真正死亡。

“靼”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靼字的小篆写法)

2、鞼。读音有两个:

(一)guì。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《说文解字》标注的读音,给出的的解释是:“鞼,韦绣也,从革,贵声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有花纹的皮革。

(有花纹的皮革)

徐锴《说文系传》:“臣锴按:《国语》:齐罚轻罪者,鞼盾一戟,谓绣革为盾。”犯轻罪的可以用鞼盾和一枝戟来赎罪。这里的鞼盾,指的是有花纹的革盾。《墨子·节用中》:“凡天下群百工,轮车鞼匏,陶冶梓匠,使各从事其所能。”毕沅《校注》:“鞼,《说文》云:韦绣也。”

本义之外,鞼还有其他用法:

(1)马缰。《类编·革部》:“鞼,缰也。”

(2)强。《广雅·释诂四》:“鞼,强也。”钱大昭《疏义》:“鞼者,韦之强也。”

(3)折断。《字汇补·革部》:“鞼,折也。”《淮南子·原道》:“疏达而不悖,坚强而不鞼。”高诱注:“鞼,折。”通达而不乖乱,坚强而不折断。

其实,“鞼”的两个组成部分,就足够能理解它的大部分字义。因为有花纹,成本高,所以“贵”;因为强,质量好,所以“贵”;因为脆弱,易折断,所以“贵”。所以,“鞼”的造字原理也有会意的成分。

(二) huì。这个读音出自《集韵》。绣韦囊。《集韵·队韵》:“鞼,绣韦囊。”

“鞼”的小篆写法如图:

(鞼的小篆写法)

3、鞶。读 pán。《说文解字》给出的解释是:“鞶,大带也。《易》曰:‘或锡之鞶带。’男子带鞶,妇人带丝。从革,般声。”徐锴《说文系传》:“以革为之也。”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:“按带有二:大带以束衣,用素若丝;革带以佩玉,用韦。字从革,当以革带为正。”形声字。本义是大皮带(即腰带)。

(古人的腰带)

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藻、率、鞞、鞛,鞶、厉、游、缨,昭其数也。”礼服、礼帽、祭服、大圭、腰带、下裳、绑腿、木鞋、横木、帽带、帽垂、玉带等,要显扬其度数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男鞶革,女鞶丝。”意思是说:男孩的腰带以皮革制成,表示长大了将从事勇武之事;女孩的以丝帛制成,表示长大将从事女红之事。

又指古人佩于腰带上用以盛手巾细物的小囊,叫“鞶囊”,也单“鞶”。《仪礼·士昏礼》:“夙夜无愆,视诸衿鞶”这里的“衿鞶”,指的就是这种盛物的小囊。

(鞶囊)

本义之外,“鞶”还有其他用法:

(1)马腹大带。《周礼·春官·巾车》:“锡樊鞶。”郑玄注:“樊读如鞶带之鞶,谓今马大带也。”段玉裁《汉读考》:“人大带谓之鞶,因而马大带亦谓之鞶。”

(马腹大带)

(2)车轴上系(革引)的皮环。这实际上还是由本义生发出来的意义,就是车的腰带。

“鞶”的小篆写法如图

(鞶的小篆写法)

(【说文解字】之516,部分图片源自网络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🖌️ 相关文章

中国大陆报纸列表
365天电影观看免费

中国大陆报纸列表

📅 07-10 👁️ 7064
左边一个目右面一个童是什么字啊
365天电影观看免费

左边一个目右面一个童是什么字啊

📅 07-05 👁️ 4044